新民艺评|李佳:刻进生命的乡愁——观纪录片《日暮·归乡

发布时间:2025-06-16 15:40:27来源:杏彩體育浏览次数:1作者:杏彩体育官网址多少

  “日暮”两字,是让人伤感的。再好的日头也有尽时,长日将尽,然后长夜漫漫。日暮乡关何处是;当“日暮”和“乡关”叠在一同,便又多了一重哀伤。——没了“芳华”作伴,该怎么“返乡”?纪录片《日暮•归乡》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忧伤、催人泣下的电影。本年5月电影在内地院线公映;它是首部记载台湾老兵生计现状的影片。

  高秉涵、姜思章、金英、曾奇才、潘松带、傅德泽,六位老兵,六位耄耋白叟,有六个故土,操六种乡音;却有着同一种乡情:乡愁,对他们而言,都是“一湾浅浅的海峡”。一去四十载,乡音犹在,亲难再聚;他们各有各的哀痛,又不单单是自己,更是1949年军溃败后、离乡背井去台的60万大陆老兵中的一个。

  60万老兵!都是谁?曩昔近80年了,诚如影片制片人顾佳凤所讲,这“是一部‘等不起’的电影”。从前的60万,当今仅剩500。当年那群神采飞扬的年轻人,那些有家难回的游子,那些爸爸妈妈期盼的儿子、妻子盼归的老公……

  影片选用“口述前史”的方式出现,让几位主人公及其家人现身叙说。“口述”,关于这段逝去的往事,是多么恰切的挑选?当如此多声响汇在一同,模糊间,竟似变得轻了——太轻了!哪怕参加昆曲《夜奔》、京剧《四郎探母》的唱段,仍然显得势单力薄。这部以声响出现的电影,让人感觉到:声响远远缺乏,刚听见便已散失,还有许多没有听见;来不及补偿,亦无从凭吊。当逝去难以避免,“口述”前史自身,便是一种大哀痛。

  纪录片几近白描,没有特别结构,无非依照离乡、异乡求生、思亲、返乡、落叶归根的次序叙说,这个充溢“乡愁”的故事,讲得那样抑制,不过是寻常、不过是细节,而在平平和沉着中,烦恼丝丝缕缕地涌出。这烦恼,沉积数十年了,不管怎样一笔带过,都已愁肠百结。连烦恼上的“寻常”都有了回肠荡气的况味:从那一句“哥”、“姐”的称谓里,能听到锥心刺骨;那一张母亲泛黄的老照片上,凝结了40年的游子泪;拜一拜父老乡亲、尝一尝故土土;若能生见,再喝一碗母亲煮的地瓜粥,若已死别,就在爸爸妈妈坟前敬一炷香;何为“家书抵万金”、何为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?……至情至简。影片用“简”唤出殷切共识;似这般深重的苦、稠密的情,其背面联合的,是国人无需过多言表的懂得。

  影片的镜头言语并不杂乱,主要是选用五颜六色与是非替换。五颜六色是人物采访和日子片段,是非是前史印象,在两种印象的切换中,实际与过往、“小角色”与“大时代”替换叙事;二者彼此间,成为了弥补、证明;既是追问、也是对话。不同质的画面明显共存,却又互不融合;这是回不去的过往。片中颇具构思地运用了沙画,以此在返乡高潮部分让画面定格:普通人的日子被“绘”成一帧帧剪影,用手悄悄一抹,又不复存在。而沙画最动听之处,恰在于此。沙粒活动,恰如世事无常;沙聚沙散,是时刻的消逝、也是魂灵的共识。此刻无声,片刻便是永久。或许,普通人的悲喜转瞬即逝,但最实在的情感已将“家”“国”刻进了生命。这情,难以舍弃;两岸,血浓于水。

上一篇:纪录片《东莞人在香港》在港首映 下一篇:纪录片《年代逸飞》开播:带你了解走出画室的陈逸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