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大邑商”到“小邦周”,从玄鸟到凤凰,从甲骨到青铜,从鬼神到人心,这是《中华》的商周,这是中华的史诗……
商朝末年,暴君当道,生灵涂炭。70多岁的姜尚走出朝歌,前半生卖过吃食、当过屠夫,空怀才高八斗却无处安放;他在渭水边用直钩“钓”到周文王,也钓到了改动前史的最终一次时机。
岐山脚下,周人自称“小邦”,却用一把韭菜、一只羔羊完结最朴素的祭祀;凤鸣声里,来自东夷的“凤凰”姜尚成了周人传扬的祥瑞之人。
公元前1046年的雨夜,四万五千联军冒雨渡河,前有数十万敌军,木星当空被视为灾星,却都没办法阻挠他们抵挡的决计。
全国初定,武王姬发油尽灯枯,在病榻前把全国和年幼的儿子同时托付给弟弟姬旦:“去度邑看看吧。”
周公旦把“德”字加了一颗心,把礼乐化作准则:瑟的25根弦立廉耻,埙的泥土声中和凹凸,钟的青铜声宣示天命。
夜幕降临,成王在洛水之滨向年青的贵族何叙述祖辈与父辈的功业。他回想文王翦商之谋、武王牧野之誓,也回想周公东征三年、营建成周。提到动情处,成王动身,以手抚尊,念出武王当年告祭于天的誓词:“余其宅兹我国,自兹乂民。”这句话被原封不动地铸进铜尊壁内,“我国”二字第一次被文字定格!
那一刻,洛邑成为全国的中心;那一刻,多元部族开端以“我国”自居,一起写下三千年不曾中止的文明叙事……
·“我心匪石,不行转也”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浪漫《诗经》诗句的原场所出现。
中华文明史诗·纪录片《中华》第二部《铭肌镂骨》第二集《鹿鸣》北京卫视今天22:03分播出,北京新闻频道22:30重播。